2020-04-11 10:31:00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本溪华图
1.梳理申论小题中“观点明确、准确”要求出现的题目。
2019年国考副省级(一)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10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150字。
2019年国考副省级(四)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2019年国考地市级四 “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2018年国考副省级(三)根据给定资料3,请你对画线句子“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加以分析。(15分)要求:(1)观点明确,紧扣资料,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2018年国考地市级(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2017年国考副省级:(三)“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
2017年国考地市级:(二)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2016年国考副省级(二)“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2015年国考副省级(二)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2015年国考地市级(一)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的理解。(10分)要求:(1)准确、全面;(2)不超过150字。
2014年国考副省级(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2014年国考副省级 (四)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分)要求:(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2)紧扣材料,重点突出;(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
2.对上述要求进行分类后,我们发现两大区别:
“准确”的要求出现在了所有综合分析题的题型中,其中以概念理解题和含义题为主,少部分出现在了观点理解题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准确是一个基本要求,同时准确的要求不仅仅只出现在综合分析题里,包括归纳概括题、对策题、应用文题中,那么这里的准确实质上就是申论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理解中能力中的,能全面把握给定资料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说白了,这其实是所有答案的一个基本要求。
而“观点明确”主要出现在三类题型中,分别是:概念理解题、含义题、观点分析题
首先看概念理解题和含义题的典型题型:
1、2019年国考地市级四 “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2、2018年国考副省级(三)根据给定资料3,请你对画线句子“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加以分析。(15分)要求:(1)观点明确,紧扣资料,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对于这类题,因为要求分析的内容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价值、利弊、合法非法、是非、正当性非正当性的判断,所以观点明确要求的核心是紧扣材料,阐释清楚观点的内涵、本质、外延、特征、问题、危害、影响、意义、局限性、解决措施、因果关系等内容。
那么,这里“观点明确”对种种“遮蔽”的要求就是分析材料中遮蔽的内涵、特征、危害及如何规避遮蔽。(这些要素通过分析材料得知)。“观点明确”对“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的要求就是解释清楚什么是借用人的“慧”,什么是打造物的“智”。
其次看观点分析题
1、2018年国考地市级(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2、2015年国考副省级(二)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分析:
第一个观点“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这个观点本身涉及到利弊判断,也即这样做是否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中选择了可以使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同时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材料的观点是鲜明的反对仅仅满足经济和美观这样短期利益诉求的,因此我们在对这句话进行分析时,首先要表明观点,也即:这句话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第二个观点: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里的能否涉及到是非判断,到底能还是不能?需要我们在分析观点前,首先表明!此题中通过分析材料发现,材料中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话“新技术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尚待观察”,那么这就是告诉我们,现在不能!所以在答案的一开头要把:现在不能!这四个字写上,这就是观点明确。
这样一个分析,也回答了很多人对综合分析题的一个纠结:
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表态?
很明显,表态与否取决于综合分析的观点本身是否到价值、利弊、合法非法、是非、正当性非正当性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标准取决于五大层面:
第一个是核心层面:材料中的明示或暗示,材料中的价值倾向是什么?上述两题的价值倾向在材料中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大部分观点的价值倾向在材料中都非常明确,只需把材料分析透彻即可。
第二个是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
第三个是合法非法判断:这类既要分析材料中的事实,还需有一定法律常识。
第四个是正当性判断。主要是指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公序良俗、公平正义。
第五个是利弊判断。这里的利既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也有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还有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
这里前三点非常好判断,较难判断的是第四、五点。这类题如果在材料中出现不会以一种非常单一的价值倾向呈现,通常会在法律、道德、利益、情感等多种标准之间的对撞,让你予以判断,稍有不慎,极易判断失误。
典型例子:
2017年江苏申论B类:春节期间,城管为市容市貌,上街撕春联。一边是城市环境治理,一边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习俗,市民和城管都有道理,怎么办?
2018年江苏申论A类:帮扶对象信息公示问题产生的不同观点。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一方面政府推行帮扶对象信息公示是为了精准扶贫,方便贫困户与结对帮扶党员干部的精准联系,推进扶贫工作进度。一方面被扶贫对象却觉得像被“示众”了一样,臊得慌、羞得很。
各自都有道理,怎么办?
如果遇到上述情况,在材料中一时又无法找到命题人价值倾向的观点,我们就需要运用两个思维来思考:辩证思维和建设性思维
以辩证思维明确利弊:既要看到有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以建设性思维找准方向: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辩证分析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问题,关键是要在找准问题后,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向或方案,我们永不抱怨,我们要建设国家,让人民更幸福、国家更美好!
用上面两个思维来回答这两题:
2017年江苏申论B类:
城管做法欠妥,需要进一步完善。(表明观点)虽然其出发点是从环保角度出发和市容市貌出发,但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从执法行为本身来说,城管是管理思维而不是服务思维,执行过程简单直接,一刀切,缺乏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现实情况的考量。(辩证分析明利弊)从活动出台的过程来说,事前未充分调研论证,听取民意、事中未寻求可替代方案,事后缺乏良性互动。为进一步完善城管的执法行为,城管应变管理思维为服务思维;充分论证,广听民意;尊重习俗,寻求替代方案;建立政策良性反馈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满意度,及时调整政策。(建设性思维给方案)
2018年江苏申论A类:
我认为,政府公示政策存在瑕疵,需进一步完善。(表明观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面对问题应认真听取反馈意见、迅速整改调试。从政府的出发点来看,公示是为了更好的帮扶贫困群众,但从现实反馈看,确实忽略了贫困群众的个人感受,伤害了贫困群众的自尊,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背离了政策制定初衷。(辩证分析明利弊)因此正确解决方法就是及时回应诉求,迅速对帮扶对象信息公示政策予以调整,在推进扶贫工作的同时照顾到贫困群众的隐私、自尊等个人感受,真正做到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建设性思维给方案)
那么总结这类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答题思路就是:
第一步:表态,支持谁、反对谁要鲜明。
第二步:辩证分析利弊。
第三步:建设性思维给出方向(方案)。(这一点要严格依据材料及字数要求)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