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10:24:11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本溪华图
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省级《申论》-第一题
题目:“给定材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2.1作答展示:
得分:5分(总10分)
2.2老师点评:
优点:分条归纳,条理清楚。
缺点:①材料要点与题干问法不相匹配。从作答情况看,该考生按照总括点与内容的形式进行归纳,我们看第一点总括点为“心理健康缺失”,但内容却为生理健康缺失出现的具体问题;第六点的总括点为“同情感缺失”,但内容却为心理疾病表现的问题。
②要点缺乏提炼,未反映本质。我们在作答时,应切中材料反映的本质。我们来看该考生第四点作答内容“幸福感缺失”,作答内容为“幸福指数下降,增加社会陌生感,导致孤独无助”,但未点明材料要反映的本质,即“社会出现心理‘无根’人群”。
③要点查找不全。对材料的理解不透彻,虽然答题的篇幅达到要求,但踩分点遗漏较多。我们来看作答的第一点内容,缺少对“自我调适困难、缺乏宣泄当道”的阐述。因此在作答前,应仔细审题,抓准题干要点提示,提高针对性,真正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总评:从该同学整体作答情况来看,能够做到分条归纳,整体的条理还是十分清晰的。但对材料理解不足,未能精准审题,导致关键作答要点遗漏。建议Ta仔细阅读题干和要求,明确找什么,精准把握要点;其次,带着作答对象到材料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表述,在找点的同时注意使用适当的阅读标记技巧将要点清晰标注。
3.1作答展示:
得分:8.5分(总10分)
3.2老师点评:
优点:①能准确反映材料本质。与上一位同学相比,该考生能精准把握给定材料所要反映的本质内容,第六点中,材料给出了“社会存在偏见和歧视”,实则反映社会存在心理疾病的问题
②文段定位准确,要点提取得当。对比两位同学的作业我们可以看到,该同学能秉持申论作答的两大原则:一是问什么答什么;二是答案全部在材料中。且能利用同范围法、同主体法、同义法去提炼作答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准确分类、主旨清晰。
缺点:作答中存在要点重复问题,比如焦虑问题,在①④中都有出现。
①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准确梳理给定材料的重点部分,明确需要概括归纳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②通读材料,剖析文段。
-第1-2段,本段用具体的数据介绍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的现象,用了大段文字描述压力大的表现,并导致“自我调适困难,缺乏宣泄渠道”。本题为概括归纳题,因此我们在提取要点时,抓住“工作压力大”,无需展开。
-第3段,本段开头便点明“体制不完善”这一背景下出现的社会心理缺失的现象,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不公平现象,而后引发心理失衡、社会矛盾,这是对本段内容的具体概括,关键词均出现在文段中,难度不大。
-第4段,本段开头同样点明“社会转型期”这一背景下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我们同样还是用一句话来概述本段,删除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不适的具体表现,总括为“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
-第5段,本段内容较多,考生朋友遇到文字多时,不要恐慌,要加强对材料中间接要点的提炼,注意数据要反映的本质问题。通过对“白领阶层的社会调查”中可以看出,“幸福感下降”;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报告”中可以看到,“陌生感、孤独感增加,归属感降低”;通过对“社会隔离人群”的描述,可以得出“出现心理无根人群”。我们将提取的要点进行整合,注意概括的简洁性。
-第6段,本段重点阐述社会对患有心理疾病人群的看法,存在“个人认识有误,社会存在偏见和歧视”。因此,我们只需抓住关键词“认识有误”和“偏见和歧视”,同样用一句对该段主旨进行表述。
③对提取及加工的要点进行整合。通过以上步骤进行提取要点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本题从五个方面进行作答。本题要点较多,需要更加细心去提炼,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如“社会隔离”人群心理失根、体制不完善等,注意将相应的具体内容按照同主体整合在一起。
①加强对材料中间要点的提炼。对数据型材料要跳读,关注文字描述,注意数据要反映的本质问题;对案例性材料要快读,抓住案例的核心,揭示主要本质;对于观点型材料要进行规范表达,要注意答案要点与题干要点的匹配性。
②加强对材料中逻辑顺序的梳理。重点关注材料中的总分、总分总、分总等逻辑层次,并将其作为要点书写顺序的参照。在书写时使用逻辑词、序号词、分号或者句号等表示出要点的层次,并将总结性词汇作为要点关键词前置。
③加强对要点字数的宏观把握。在找完点后,对要点加工时提前预判,如要点共有几个、每个要点大约几行、是否会超字数。而后根据作答对象,将不必要的修饰定语、程度副词等都进行删减,重点书写要点关键词汇。
1、工作压力大,自我调适困难,缺乏宣泄渠道;
2、体制不完善,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引发心理失衡、社会矛盾;
3、社会转型期发生急剧变化,对这种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
4、幸福感、归属感降低,陌生感、孤独感增加,出现心理“无根”人群;
5、对心理疾病,个人认识有误,社会存在偏见和歧视。(141字)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