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13:14:39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本溪华图
1、正确选项
2、错误选项
关键词:主语、宾语或于、高于、低于、比...等比较类词语
关键词:是、不是、有、没有、能够、不能、会、不会等判断类词语
关键词:所有、全部、部分、个别、少数、多数等范围类词语
关键词: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则…、只有…才…、除非…否则不…等假言命题类词语
关键词:了、着、已经、将要、 正在、即将、目前、日前等时间助词
关键词:因为、所以、导致、使得、由于、使等因果关系类词语
关键词:主体(动作的发出者)、客体(动作的接受者)、动作描述或状态等
3、判断选项
关键词:必然、一定、必须、全部、绝对、一切等
1、确定提问方式
对于细节判断型题目问法一般来说常见以下几种:
2、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选项与文段的比对
(1)正确选项
(2)错误选项
文段中本身没有涉及到一些内容或概念,但在某一个选项中突然被提及,在原文中查到不到任何依据来源的选项,一般都属于无中生有。
选项中将作者本身的意图完全以相反的方式展现出来,有悖于作者的观点或内容。
【示例】人的自尊可以划分为有条件的自尊和无条件的自尊。前者是通过达到一些预设的标准老获得的自尊,自我价值感有赖于这些标准的实现,而非自我的本真需要,比如认为拥有美貌才有价值感。有条件的自尊者往往并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其衡量自尊的标准是内化得来的。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对自己欲求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欲求的行为进行惩罚,这就把行为标准强加给了儿童。儿童会不自觉的把这种标准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条件的自尊往往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人的本真需求是有条件自尊的来源
B. 父母的过分溺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C. 有条件自尊者往往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
D. 父母给孩子制定行为标准对其成长不利
【解析】C。A项正话反说-本真需求和自尊定位在第二句转折之后,和题干的意思相反;B项无中生有-溺爱和孩子自尊定位到第四句,和题干的意思不相符,题干并没有讲到溺爱;C项同义转述-外界和自尊者的关系定位到第七句,可以得出在意他人的眼光,当选;D项无中生有-题干并没有讲到厉害的问题,属于无中生有。
通篇行文的描述中,存在非常明确的一切范围。而在个别选项的表述中,被扩大或者缩小该范围,那么就属于混淆范围。
当选项中出现了一些假言命题的关键词,在描述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的时候,有可能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发生了混淆。
主要指时间上发生了变化,将已经发生的说成未发生的,将没有实现的说成已经实现的,这种设错一般会出现在题干中涉及到年份、朝代或者表示时间的地方。
【示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委托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女足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其收益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女子足球队改善生活和训练条件,开展交流与合作,培养选拔后备力量。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A. 国女足发展基金,将解决中国女足所面临的问题
B.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是培养和选拔女足后备力量的保证
C. 中国女足的活动,由受委托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运作
D. 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已确定了管理机制和运作规则
【解析】A。A项合理推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B项混淆条件-第二行三个分句不偏不重,选项中变成了条件关系;C项偷换概念-将原文的“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偷换成了“中国女足活动”;D项混淆时态-将原文未然的时态“将”偷换成了已然时态“已”。
一般是把题目中所说的两种事物强加了因果关系,题干中只是单纯的提及A和B,而选项中却成为了A导致B。
【示例】2009 年是中国儿童福利发展的重要一年。民政部根据我国孤儿在整个社会保障群体中数量少、比例小、生存状况困难、甄别容易的情况,努力同国际接轨,在建立独立的孤儿福利津贴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和突破,大大提高了孤儿救助的标准。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民政部门是儿童福利工作的责任主体之一
B. 将孤儿福利津贴制度从儿童福利津贴制度中独立出来是与国际接轨
C. 与其他社会保障群体比较,孤儿的身份容易认定
D. 孤儿因其数量少、比例小而得到较高标准的救助
【解析】D。D项强加因果-孤儿数量少、比例小和得到较高标准的救助之间无因果关系。
将题干中的一些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通过改变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修饰语等使其内涵发生变化。
【示例】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经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B.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C. 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D. 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解析】B。A项偷换概念-原文说明的是人们“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而使用了避讳;B项合理推断-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避讳现象是发生变化之后的现象,与传统的概念有所区别,符合原文的意思;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表明实施的办法;D项偷换概念-“使得”表明因果,说明封建社会是避讳发展的原因,是对原文逻辑关系的偷换。
(3)判断选项
绝对表述:原句是则正确,反之则错误。一般来说,命题人基于正确选项的科学合理性,会尽量避免出现绝对化表述成为正确选项的情况,但也不能理解为出现绝对化表述必为错项的错误理解。
【示例】当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成为一种越来越被认可的说法。科学转化为技术,再通过人的运用对自然产生影响,如果运用不当或超过适用条件,势必会出现负面影响。科学本身哪怕是纯洁的、无辜的,但是在它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难避免的。所以,这种说法被着重强调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其实是科学的负面作用,它削弱了“科学是正确”的传统形象,从而也影响了科学在大众中的公信力,给科学发展带来阻碍。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 由科学延伸出的技术应用必会带来负面影响
B. 科学技术出现负面影响是因为对其的不恰当运用
C. 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弊大于利
D.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种说法越来越被认可,这种趋势有碍于科学发展
【解析】D。A项绝对表述-“必然”虽然在题干中出现了,但是文段中有一个前提,就是“如果运用不当或超过适用条件”;B项混淆条件-“是因为”可知这是在说因果关系,而题干中描述的是条件关系,两者不同,也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C项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比较利弊大小。D项同义转述-根据最后一句“这种说法被着重强调的时候……给科学发展带来阻碍”可知D正确。
(编辑:本溪华图01)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