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12:53:11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本溪华图
主旨概括题就是概括文段主旨,常见提问方式如下:
(一)主旨概括题解题思路
经过大量真题实战,我认为解题思路应该是:
第一步,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
第三步,对比选项 接下来详细说明。
1.第一步,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
篇幅较小且语言直白的材料可以直接在这一步就确定答案,但很多时候无法直接确定答案,你就需要下面的方法了。
2.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
(这部分用了几个意图判断题的例子,并不影响技巧的掌握)
①寻找可能的主旨句(注意,是“可能”!)
从首尾句、关联词、并列句、例子、对策句等五个角度进行查找:
a.材料首句和尾句。
例: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43题
首句"名字变化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好恶"可能是主旨句。
b.关联词附近的句子。
例: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48题
最后“因此”后面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可能是主旨句,而且它也是尾句,主旨句的概率很大。
c.并列句前的句子。材料中有“同时”、“此外”、“另外”、“以及”,或者“;”。
材料中有“同时”,存在并列句,前一句讲的是战略资源,后一句讲的是战略位置。这两句前的“战略意义凸显”可能为主旨句,“战略”或“战略意义”大概率为主题词。
d.多个例子前的句子。材料中有“例如”、“比如”,或者分号“;”。(注意是两个以上并列的例子,如果只有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反而可能是重点,要具体分析)
例: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50题
材料中有“比如”、“再比如”,存在两个例子,例子前面的“科学的发展总带给人类崭新的思维方式。”就可能是主旨句。
e.对策类句子。“应该”、"应"、"要"等词后面接的句子。
例: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60题
最后一句“对此,我们应...”这是对策类的句子,可能为主旨句。
②锁定主旨句
怎么判断你前面找到的可能主旨句就是真的主旨句呢?
方法很简单:
a.如果【可能主旨句】在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内容是围绕这它展开的,那么它大概率是主旨句。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必要增强文化自信。”可能为主旨句,再看后文基本是围绕着“增强文化自信”展开的,所以“增强文化自信”肯定是主题词,四个选项中只有D包含了"增强文化自信",故大概率选D。将其代入原文检验,符合材料大意,选D。
b.如果【可能主旨句】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的材料是否为背景性或铺垫性语句,如果是,那么后半部分的这个【可能主旨句】大概率是真的主旨句。
我猜可能有机智的同学会问,怎么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背景性或铺垫性语句呢?问得好,主要就是看在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在后文中重现,如果没有重现,那么大概率就只是背景性或铺垫性语句。
前半部分关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的内容在最后三句话再也没出现过,说明它只是为后面的论述做铺垫的。而最后两句话的主要意思都是“文”与“史”不能相互取代,即不能以“文”代“史”。对应C项。
③如果找不到主旨句,那么就找主题词
如果觉得文字材料看起来眼花缭乱,完全读不通,在前面的方法用完都找不到主旨句的情况下,那么就找主题词。
主题词的特征:
主题词可以直接和选项进行对比,不包含主题词的,就可以排除。包含主题词的,再进一步对比得出答案。(如何对比,可以继续往下看)
3.第三步,选项对比
①如果找到主旨句,并且你很有把握,那么就选和主旨句意思最相近的选项即可。
②如果不幸没找到主旨句,说明这道题很难,但你也可以使用排除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a.是否包含主题词。
b.是否“无中生有”。选项中是否出现原材料中不存在的内容。
c.是否“偷换概念”。选项中是否出现看似和材料内容一致,实则偷换概念的内容。
例:2013年413联考《行测》真题第75题
这道题的正确率只有58%。通读文段,你会发现主旨句很难找,只能确定主题词包含“传记”。没关系,我们根据上述的几个角度逐一分析:①是否包含主题词。C项不包含,排除;②是否“无中生有”。A项“最为生动”无中生有,排除。D项“个体与整体...不同表现”无中生有,排除。只能选B。
例: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下半年)第16题
这道题的正确率只有55%。主旨句不好找,只能确定“隐型武器”为主题词。BC很容易排除。剩下A和D。虽然A项缺少主题词“隐型武器”的字眼,但“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句话指代的是“隐形武器”,所以不能根据是否包含主题词来排除。A项之所以不能选,是因为原材料中“隐形武器”是世界武器发展的一大趋势,而A项描述为主要趋势,偷换了概念,排除。
方法好不好用,试一试就知道,我就拿两道比较难的题来给大家演示一遍吧。
例:2019年420联考《行测》真题(山西县级+乡镇)第47题
【解题思路】
看题干,是主旨概括题。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比较难理解,无法准确归纳主旨。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尾句都不像,没有关联词,没有并列句和多个例子,没有对策类句子。好吧,主旨句比较难抓,那就找主题词。前后都出现了“科学普及”,科学普及大概率为主题词。
第三步,选项对比。①是否包含主题词。全部都有主题词,无法排除(/开始慌了)。②是否无中生有。B项“异常艰辛”并未提及,排除。C项“切入点”并未提及,排除。D项“前景”并未提及,排除。(/稳)那么只能选A了,正解。
注:其实,如果有足够时间仔细读材料你会发现,主旨句是“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其中“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的同义替换。但在考场上很难理解得这么清晰,所以还是得按照上面的思路来。
例:2011年917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第48题
【解题思路】
看题干,是主旨概括题。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不难理解,但没把握准确归纳主旨。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句有点像,而且“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又是对策类句子,大概率是主旨句。往后看,发现都是围绕着“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展开的,所以锁定主旨句。
第三步,选项对比。找到了主旨句,发现B和D都比较接近,再对比,发现原文讲的是“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D项"普及诗歌"不够全面,而且文中也并没有说舞台和影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属于无中生有,所以权衡之下选B。
意图判断题和主旨概括题相近,但它的答案既可能是材料的主旨,也可能是材料主旨的引申义。一般题目中不会同时出现主旨原义和合理引申两种选项。
合理引申指符合材料主旨的呼吁、倡导。(一般是对策类的句子)
常见提问方式如下:
(一)意图判断题解题思路
意图判断题的解题思路也是:
①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
②找主旨句/主题词
③对比选项
1.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
(同主旨概括题。)
2.找主旨句/主题词
(同主旨概括题。)
3.选项对比
①如果找到主旨句,并且选项中有主旨句的合理引申,那么优先选合理引申项。
②如果找到主旨句,但没有合理引申项,那么就选和主旨句意思同义替换或最相近的选项即可。
③如果不幸没找到主旨句,和主旨概括题一样,你也可以使用排除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a.是否包含主题词。
b.是否“无中生有”。
c.是否“偷换概念”。
(二)意图判断题实战演练
例: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45题
【解题思路】
看题干,是意图判断题,那么可能存在合理引申选项,要小心。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不难理解,主旨可能是防灾教育落后,待定。(建议每道题都要采取比较谨慎保守的态度,不然很容易踩坑,这次对了,下次可能就错了)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句的“防灾教育依然落后”可能是,而且还位于转折“但是”的后面。再往后看,发现调查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防灾教育依然落后”,可以锁定。
第三步,选项对比。找到了主旨句,看看选项中是否有合理引申,发现B为合理引申,“防灾教育依然落后”就需要加强。再看看其他选项,也并没有主旨句的同义替换或相近意思的。所以选B,正解。
例: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46题
【解题思路】
看题干,是意图判断题,那么可能存在合理引申选项,要小心。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较难理解。无法归纳得出主旨。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句尾句都不像。有个转折词“但”,后面接的是“数据并不会直接创造价值”,后文也不完全是围绕它来描述的,不能肯定是主旨句。找主题词,发现“中国”“数据”再前后文均出现了,而且出现了三次,大概率是主题词。
第三步,对比选项,同时包含“中国”、“数据”的就只有B,选B,正解。
注:本题中,如果有足够时间仔细阅读材料会发现,它描述的重点是“数据不会直接创造价值,真正创造价值的是数据流,所以中国作为一个面向价值创造端的数据资源大国,应当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形成数据流”,加粗部分就是合理引申,对应B项。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