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7 13:34:43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辽宁华图
近日,一条“农村孩子、开封考生李盟盟高考分数565分,因志愿申请表未被当地招办提交而没法上大学。”的微博短时间内引来超过12万次转发。对此,人民日报记者展开专访并证实了微博所说乃3年前旧闻,且与事实不符。中国青年报以《微博“坏消息综合症”:62%网民更愿分享负面评论》为题发表评论,进一步指出网民对“坏消息”的“亲近感”已经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生活。
“坏消息综合症”概念性的词汇,主要指媒体上暴力、凶杀、灾害、灾难或爆料性的新闻总能激起更多人的关注兴趣,微博和论坛上负面的消息、批判性的评论更能引起转发和评论。也特指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等现象。
说起“坏消息综合症”的得名,最初源于于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2010年的这份报告指出,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负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此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表示“认同”尼尔森的这一调查结果。尽管上述调查只是将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习惯局限在商业消费领域,但更多的人则认为“坏消息”已经成为多数网民的兴趣所在,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社会。
有人说,负面消息和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也有人说,负面消息和批评性言论多表明了中国网民的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对此,一些专家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微博中大量出现的负面信息会降低人们的道德底线,并产生示范作用,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而网民对负面信息的偏听偏信和对正面信息的质疑,则会降低社会公信力,甚至影响到网民自身的心理健康。
其实,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人们更愿意接受坏消息、更喜欢消费坏消息,这绝不是一种进步,而是做一种堕落、一种自私自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和新闻商业化的恶性循环。它所直接导致的,就是虚假新闻的捏造、网络谣言的兴盛、愤懑情绪的蔓延、人们隐私的曝光、社会道德的滑坡、法律法规的无视等等。
中国网民究竟是如何患上“坏消息综合症”的?有人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源于人性的自私自利,二是和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有关。笔者以为,此论虽然简明扼要,但略显丰满不足,因而需要补充三点:一是中国人固有“看热闹”的心理和习惯。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可见传播、评论“坏消息”原本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性爱好。二是新闻传播者本身的问题。“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新闻,无负面不算新闻”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固有信条,在商业炒作和迎合大众的恶性循环中,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偏好负面信息”、“偏好负面评论”的误区。三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我国转型期凸显的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民众心理失衡刺激负面信息的创造与消费,在权益无法受到保障、知情权无法得到满足的愤懑当中,网络便成了他们宣泄情绪的一个平台和工具。
“坏消息综合症”既是媒体迎合大众愤世嫉俗、不满现实愤懑情绪的一种表现,也是网民在负面新闻中或当旁观者、或当传播者、或宣泄某种情绪、或满足某种欲望的集中体现。在文明与愚昧、真相与谎言博弈当中,他们往往更加关注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所以,医治这一病症,既需要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有效疏导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也需要加强对媒体和媒介人的职业管理,培育良好网络信息公共空间;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及时纠正社会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让“坏消息”断失源头!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